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八年级《阿长与》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5 15:56:21
八年级《阿长与》教学设计

八年级《阿长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阿长与》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阿长与》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题目中的奇趣

这个目不识丁的保姆与一本书,能有什么联系呢?

二、自读课文。老师巡视,发现并帮助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三、整体感知:

1、了解“阿长”的称呼。

是她的姓?是她的名?是形容她生得高大?它的来历究竟如何?

2、阿长与“长妈妈”、“阿妈”

阿长还有两个称呼:母亲称之为?我称之为?

如果说“长妈妈”还略带些敬意,那么阿长呢?

但就是这样一个阿长,为我买回了《山海经》。

3、填空:

__________(身份低微、不受关注)的阿长,买回了让我__________(渴慕已久、朝思暮想、牵肠挂肚)的《山海经》;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_________之情。

四、认识人物:

但只写了这一件事么?

作者还讲述了那些事?

那些事是着重记述的?

通过这些事,我们能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

1、几件小事:

①、喜欢絮叨

②、严格管我

③、睡姿不雅

④、规矩繁琐

⑤、讲“长毛”的故事

⑥、谋害隐鼠

⑦、买回《山海经》

2、两个语段指导朗读

设计说明:

模仿与品读,我把这个设计视为本课中极重要的环节。

以往,我们匆匆地从几个事件中“概括”出结论,而实际上,人物形象可能尚未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学生还没对人物产生最起码的兴趣,还没对文本产生最起码的好感,这是很成问题的。通过两次朗读指导,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

A、语段一: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提示:

这是一个乡下的粗人、穷苦人,命运的无可把握,使得她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执拗地相信过年的礼数,都更加虔诚地面对神灵偶像,“图个吉利”的心情极为迫切,语气想必是坚决的。但说出来的东西、强作的要求,往往不可能灵验。下文写她仓促的动作、惶急的神态和她的若有要求状,便体现了这一点。所以,这更像是耳边的叮咛、亲密无间的嘱托。除此之外,还要读出长辈的语气、想望的情态(如,“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注意省略号里的自我陶醉)。

B、语段二: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提示:

注意此段中的提示语:“严肃”。

注意上文中的“那么,你是不要紧的”。

语气很不平、特较真。觉得受了轻视。

所以,

第一,强调阵势——“一排一排”。

第二,强调后果——“就炸了!”

此处应该模仿得夸张些。

3、概括人物个性:

从以上描述中归纳:

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探究语言点:

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长妈妈身上“可爱”的坏毛病。

正如文中所说的: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只是这段话实在有些啰嗦,最后这句本身也有可疑之处。

——“虽然……但倘使……可只得……”

不便说却还要说,又何必绕这个弯子呢?

结论:

强调了我是个怎样的人——明道德、知廉耻;

可即便是我这样的孩子,都忍受不了长妈妈。

这等于为她的“粗俗”盖棺定论。

补充说明:

至于为什么不直说“讨厌”,而说“实在不大佩服”,验证两点:

第一,和上面的说法相同——“我”是有分寸的。隐忍而委婉。

第二,“我”是有期待的。潜意识里,我还是希望,阿长是个可让我“佩服”的人——就像那位和蔼的叔祖。但她实实在在算不上。这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话,正有相似之处:“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第二课时

导入:

“但是(一再转折)”里的奥秘:

上课中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但是,文中却用了很多“但是”。

请学生说出文中的一连串转折:

——以“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开头。

大致的情形如: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她却懂得许多规矩;可虽然她懂得许多规矩,但这些规矩却繁琐之至,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非常麻烦;可虽然她的规矩繁琐之至,但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因为她能对付长毛;可虽然我有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这种敬意终于完全消失,因为她谋死了我的隐鼠;可虽然这种敬意完全消失,但我又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她给我买来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

(这么多的转折,到底说明了什么呢;长妈妈不变,但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在变?)

初解:

我的眼里阿长不同的两面

前半段写缺,后半段写优

“欲扬先抑”的写法特征

深解:

如此说来,唯有最后一事值得怀念;

那么,是不是这样呢?请看《山海经》一事:

1、从“三哼经”说起——

本课第三次朗读指导,模拟长妈妈的语言。(读出成就感)

提问:

早读课的时候,有同学问我“三哼经”是怎么回事,有谁知道?

结论:

“三哼经”、“有画儿”,可见,从书名到内容长妈妈都不甚了解。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识字的长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对《山海经》缺乏了解的长妈妈,为我买回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完全不可想象!——这就有了当时的“震悚”和事后的感慨: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2、但是,长妈妈的话还是很可疑,因为:

“但既然来问, ……此处隐藏24470个字……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怀念保姆阿长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他这样写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一位不会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姆,为什么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还让鲁迅先生如此深情地为她祈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于1926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全文

课下都预习了吗?能告诉大家,文章围绕阿长与《山海经》都写了哪些事吗?

学生概括,并明确:写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繁琐的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死我的隐鼠、为我买《山海经》 板书这些内容,并让学生建立初步印象。

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明确: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四、细部探究:

买一本书,不是最为简单和平常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山海经》的时候,却有了什么样的反应呢?

老师来为大家读这一部分,请大家注意听,并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教师范读19——29节。

学生找,

第25节

让我们齐读这一节,找到最能体现我反应的动词:

“震悚”:“震悚”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因激动和过度兴奋而颤动。

他为什么会这么兴奋?为什么会这么激动?是夸张吗?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少年鲁迅的心灵:

投:仔细研读19——29节,小组合作探究: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样触动“我”,让“我”震悚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到相关的段落、句子、词语,好好的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小组合作交流一下。(5分钟)

哪个小组先发言。

找同学发言:并适当的点评。

你们小组找的是哪些?你们为什么要找这些?

你能体会到“我”当时的感情吗?你能用朗读来传达这种感情吗?

谁再来读?大家齐读!

重点指导:“紧紧的”,你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体会到那种失望吗?你能读出那种失望吗?

为什么说是“说了也无益?”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谋害隐鼠,诘责、当面叫她阿长)

对阿长的失望,不抱希望,你能读出来吗?

作为保姆,我为什么不给她说?为什么没有想到?(可以说是没文化、让我鄙视的一个人、讨厌的一个人。)

引导学生体会更深层的含义:

重点品读:“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给你买来了!”

老师想把这一节,改几个词语,大家看,好吗?

1、 删除“一……就”让学生感受、分析:阿长对我的关心,对我的重视。把这件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做!

2、 删除“高兴”:为什么高兴?完成了任务,了了我的心事,她就感到高兴。

3、 删除“新”:本来要炫耀一下的,顾不得,关心我胜于她自己。

4、 改造“三哼经”为“《山海经》”,问问还有什么不同?想像、体会她买《山海经》之难,是那样的没文化,愚蠢,一定是费了好的口舌,还可能遭到嘲笑,(这好像是一定的!)

5、 省掉感叹号,体会,你能体会出当时阿长的心情吗?并让学生读一读,能读出那种感情吗?

找两个学生读读,思考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要读出那种自豪、快乐、那种了了心事的放松!心里想,可完成了,可不叫他整天是个心事了!

齐读,体会感情。

总结:寥寥几笔,让我们感受的是阿长对“我”的关心,在她的心里,我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我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她对我的关爱是胜过她自己的!是她朴素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对我的淳朴的爱(板书:真爱)。

让我们齐读这一部分。

再总结:

就这样,在我求告无门又想的痴迷的情况下,没有想到阿长竟给我买来了梦寐以求的宝书,她竟然做了我认为不可能的事,这真的令人兴奋而激动了。

其实,也正是由于阿长买的山海经,使鲁迅先生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神话,萌发了他爱好文学的种子。也正是由此,鲁迅先生开始了一生的藏书生涯,并奠定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基础。这怎能让他忘记那虽然粗糙但意义却非同寻常的《山海经》呢?又怎能忘记那位宽厚仁慈的不被人所知的去世多年的阿长呢?

五、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两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投:文章除了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还写到了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等毛病,

思考:这样来写是不是削弱了阿长的形象?写前边的内容有什么意义?

用折线勾连后:

明确:正是自己一向讨厌(板书)、看不起的阿长,竟然想着为我买我最为想要的《山海经》。她的这种爱就更显得可贵,更能让作者感动。使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们把这种写法叫作“欲扬先抑”。(板书)

其实,阿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她有缺点、有优点,她质朴、真诚、宽厚、平凡、普通。但作为长辈,她对孩子的爱是最为真挚的,也正是这种普通人身上所散发出的爱与温暖,才更给了我们真实的感觉。才更给了我们平凡人更多的感动。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最后的两节,再一次跟随鲁迅先生表达他那份深深的怀念和感激吧!

七、齐读最后两节。

八、背景补充:

投:

1926年初春的鲁迅,正是“运交华盖”的时候,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在1925年年底《〈华盖集〉题记》中说的,他这一年屡遭军阀官僚、帮闲文人的围攻迫害,过着一种“悲苦愤激”的日子。尽管鲁迅没有妥协、休战,但内心的疲惫、烦躁、悲观却像洪水一样泛滥、暴涨。

《朝花夕拾》的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可以想见鲁迅当年颠沛流离,居所不定,在厦门又受同事排挤,常常一人以小炉煮面,林语堂邀请鲁迅来,又不能相助,甚至后来交恶。鲁迅一段时间来,尝尽甘苦冷暖,孤寂之情可知。

换到成人的角度,46岁的鲁迅先生,回忆30年前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岁月。阿长虽有不少个人“毛病”,但对鲁迅的感情却是纯朴、无私、深沉的,那份爱是坦荡和真实的,只有在这种温馨的回忆中,鲁迅先生才能找到心灵停泊的港湾,才能让那饱受伤害的疲惫的心,得以休闲。阅尽世间事,最深还是纯朴的阿长爱子情,这怎能不让他充满对那宽厚、仁爱的保姆的依恋。可惜,竟然连她的名字都不被别人知道。

可以体会一下,当时作者对阿长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感情?

学生,交流,谈感触。

怀念、歉意、敬意、感激。

九、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两节,体会作者那浓浓的怀念和深深的歉意吧!

《八年级《阿长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