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8 17:57:21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1

《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介绍了1985年的植树节,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经过,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邓小平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况且课文篇幅又是那么长,三百字左右的课文对于一年级下半学期刚开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大部分学生有些难度。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体会感悟,按照惯例,我先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得词,向家长了解邓小平爷爷。

一、了解邓小平爷爷和质疑问难。

课堂上利用植树节导入之后,我先让学生介绍了解到的邓小平爷爷。看来孩子们回去认真预习了,有几个孩子说的很好,比如邓小平的家境,有几个兄弟姐妹,还有他曾是国家的主席等,我顺势问他怎么知道的,孩子告诉我上网查的,于是引导他们上网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方法。然后,老师根据搜集的邓小平各个年代的有关图片介绍对邓小平爷爷做简单介绍。但是我心里还是没底,直嘀咕:讲得那么用劲,不知道学生能听进几成呢?与其我唱独角戏,还不如听听学生的心声,于是,我笑容可掬地问:“小朋友,昨天有没有读课文呀?”“有”嗬,响声震天,真的假的啊?我又问:“那么你读了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下子学生来劲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二、首先是对字词的学习。

孩子们对课文中有的字词意思不太理解,比如“兴致勃勃”“万里无云”,我就采取了说句子,说短语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识字教学是重点。由于现在的孩子认字比较多,所以老师不必一一教。孩子读课文划出生字后,采取同桌两人合作学习的方法,同桌互查互教。然后是老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我分层次出示生字,首先带拼音的字词,指名小老师领读,然后是去掉拼音读字词,第三不是单独出示生字,交流识字方法,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独到的记字方法,有的这样记“扶”:一个男士扶着夫人。比较已和己,龄与年龄有关等。最后开火车检查识字情况。这样生字反复与孩子见面,印象自然就深了。

三、在阅读理解环节,以读带讲,抓住重点段2、3段,让孩子找出写邓小平植树的句子或者词语,在书上圈圈画画,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引导孩子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感悟朗读,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像《邓小平爷爷植树》所蕴含的道理确实对于现在学生是很难感悟的。但他们知道了植树节,要爱护树木,并能从邓小平植树的实际行动中,有所感动,有所体会,这已经很不简单了。

不足之处:尽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各自发表见解感悟,但生生之间的互动表现的不够突出,应多放手让孩子行动起来,互相评价,也有助于对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2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多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课堂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角色的转换,从而与文中的人物想在一起,以深刻地感受语言的蕴涵,理解语言的意义。这节课我充分利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邓小平爷爷的动作和表情,效果良好。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3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就要上第3课《邓小平爷爷植树》,本文是写邓爷爷1985年,在天坛公园认真地植树的情景。本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思想的渗透,作者的用意很难理解。而且篇幅过长,没有童话、诗歌的色彩,学生兴趣不浓。两节课下来,学生虽然对课文大意有了些许的了解,但那是表面的东西,而思想的渗透我也不知如何去让学生感悟起来。而且课文还要求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这样的新课程要求是不是过高了?班级学生虽不是个个跟不上老师思维的,但从他们的朗读与上课举手发言的情况反应出,对于本篇的学习效果不佳!我思索着……哪里出了问题?

课后在办公室和老师交流,发现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经过分析,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寒假刚结束,很多同学还沉浸在假期的放松生活中,脑子里的“发条”还没有进入正规运行中。

2、这篇课文内容不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文是童话和有趣的故事。

3、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多介绍邓小平爷爷的有关事迹,让学生走近邓爷爷。在课文理解时,问题稍微提得浅显一点,让学生多品尝成功的滋味。把重点放在字词的学习上,课文读通读顺就可以了。

我想: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会有所提高。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4

《邓小平爷爷植树》介绍了1985年的植树节,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经过,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我猜想班中应该有少数部分孩子知道邓小平爷爷的吧。可当我早自习让孩子们先预习这课篇课文交流反馈时,孩子们居然一个也不知道邓小平爷爷,那么对他们平说谁植树都是一样的。也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邓小平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他们更不能明白学习本课的意义。这课文篇幅很长,三百字左右的课文对于一年级下半学期刚开学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要跳一跳才能读上来。即便我范读了好几次,还是有孩子跟不上我的节奏,朗读时不是加字就是漏字。

于是我决定从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体会感悟,我只能先布置学生回去再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课堂上我简单介绍讲述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些故事,激发情感,然后针对这一课的难读的词语比较多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抽一定的时间让孩子积累这些词语。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活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他们除了把课文中的难读、难理解词语找出来,还有许多同学把平时积累的成语也说了出来。这样抓住时机将重点词语“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使学生创造性的积累 ……此处隐藏5596个字……识”(语文课程标准语),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发表看法。

2、阅读教学应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课题本身来看,至少给学生传递了两个信息:

①邓小平是一位老人,

②课文写的是邓小平植树的事。

毋庸置疑,只要引导有方,学生从课题获取以上两个信息是很容易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包办代替呢?今天,处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还可从大人、书籍、电视、网上等多种渠道获取与“邓小平爷爷”、“植树”相关且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主持人,给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与处理信息的时空。

简言之,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

【片断二】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5: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植树?

生6:(迫不及待):绿化!

师:你俩都很棒!你(师指生5)爱思考,你(师指生6)知道的可真不少!

生7:邓小平爷爷是怎么植树的呢?

生8:邓小平爷爷植的是什么树呢?

师: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只要认真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教学反思〗

崔峦同志认为: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所知到生疑到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需要“疑”,传统的阅读教学“疑”在哪儿?“疑”在老师的备课本上,是事先设计好的,是老师质疑,学生释疑。疑到底由谁生?长期困扰阅读教学的争论该休矣!这一片断告诉我们:

阅读教学应保护学生生疑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进行激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理,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从片断可以看出,学生一共提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学生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在感受题目这一语言文字材料之后所作出的反应。有了问题,它们就会产生阅读的内驱力。

一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一导语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要求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12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双翼的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做到:“对课文的内容熟悉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我在执教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3课《邓小平爷爷植树》时,其中教学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歌曲引入,了解人物,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让学生了解多少就说多少。(出示课件、图片资料,师生共同介绍交流)

2、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培养学生质疑、设疑的能力)

3、出示课件(图片):一棵苍翠茁壮的柏树。让学生观察这是一棵怎样的柏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小平树”,你有哪些问题要问问这棵柏树?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把问题归归类,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并强调学生能想到什么就问什么,问什么就交流什么,看看哪个小组的问题解决得好。),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

教学片断一:这棵柏树是什么时候种下的?一个学生说:“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了,是‘1985年的植树节,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老师紧追不放:“课文中还有些地方没有明确告诉你时间,但我们也可以知道植树的时间。会读书的小朋友就能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一个学生说:“在邓爷爷81岁的时候种下的。‘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还有的说“已经很久了,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

教学片断二:邓小平爷爷是怎样种这棵柏树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有的学生说:“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然不休息。邓爷爷是个爱劳动的人呢。”老师不断引导,就在这句话里,你通过那些地方还看到了邓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古语说,“定能生慧,静纳百川”,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才能成为聪明的人。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又热烈起来,生:邓小平爷爷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他已经很累了,别人叫他休息,他还不肯休息。邓小平爷爷不三心二意,做事做到底。一个学生说:“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柏树苗像他的宝贝一样,他很爱护小树苗。生:邓爷爷是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再种的,他很认真。还有的说:“邓爷爷植树的时候很仔细。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 ’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以上片断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意识。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13

《邓小平爷爷植树》介绍了1985年的植树节,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经过,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就听其他老师说这课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邓小平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况且课文篇幅又是那么长,三百字左右的课文对于一年级下半学期刚开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大部分学生要跳一跳才能读上来。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体会感悟,我只能先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课堂上我简单介绍讲述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些故事,激发情感,然后针对这一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设计“四字词语竞赛”,看谁积累的词语多。同学们个人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活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他们除了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还有许多同学把平时积累的成语也说了出来。这样抓住时机将重点词语“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使学生创造性的积累了词语。同时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已跟不上每天认识十几个字,阅读那么长篇幅文章的学习了。虽然,他们提出许多问题?这是学生的发现,说明他们也在参与学习,也在主动地思考。但连“人群”这个词都不能理解,从侧面反应了我们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确实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识字教学。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